石家庄市现有行唐、平山、灵寿、赞皇四个国定贫困县,均属太行山区,产业资源相对薄弱。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石家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立足自身职能,倾力而为,盯紧做实,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役中,成效显著。
紧紧扭住就业创业这个“牛鼻子”,打造脱贫发动机
“在家门口的西洋菜种植基地打工,每月挣近1500元的工资,家里的日子有了明显改善。”谈到灵寿县大夫庄村的脱贫产业项目,村里的贫困户张秀丽竖着大拇指说。村支书孙美山介绍说,在河北省人社厅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村里挖掘了西洋菜种植这一特色产业项目,目前已建成了占地20亩的西洋菜种植区,每亩可收入9-18万元,村民既可入股挣股金,又可以打工挣工资,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23岁的贫困户张向光是土生土长的赞皇人,如今,他跟101名乡亲们一起走出家门,来到相隔万里的深圳东莞打工,从事手机组装工作,希望通过就业实现脱贫。赞皇县人社局创新扶贫模式,对贫困户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主动联系用人单位,为深圳酷赛公司和101名赞皇贫困劳动力搭上了对子,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就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石家庄市人社局实施就业创业脱贫工程以来的一个个生动缩影。今年以来,石家庄坚持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帮扶重点,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让每一位有就业愿望的人,都能掌握一技之长,都能实现就业。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坚持送岗位上门,组织以“促进转移就业、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共举办招聘会43场,提供就业岗位12.2万个,达成就业意向4.62万人。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截至4月底,4个贫困县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先后建成7个创业孵化基地,入驻农民工创业实体322个,带动就业1226人。为符合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变“输血”为“造血”,带动贫困人口尽早实现脱贫致富,1-5月,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52笔,共计1.8亿元,直接扶持创业3034人,间接带动9040人实现就业。主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职业技术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技工院校的,按照每生每年300元左右的标准给予补助。加大贫困山区人员培训,积极引导、鼓励各培训基地到贫困山区招收学员,努力打造劳务、家教、保姆市场,在为京津服务上做文章,确定省级发展家庭服务业示范基地7家、市级发展家庭服务业示范基地5家,今年上半年,已培训学员4967人,向京津输送家政服务人员864人。
织密社会保障网格,筑牢扶贫后防线
2017年8月1日起,石家庄人会发现,将有一批统一着装、统一佩戴证件的人员逐门逐户敲你家的门,怎么回事?原来,这是全市统一的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开始了。入户调查人员将逐门逐户入户调查,填写全民参保登记调查名册。
今年以来,为了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社保红利政策,石家庄市人社局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加大政策宣传,完善服务措施,不断扩大参保范围,提升保障待遇,多措并举发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兜底作用。特别是把扶贫人口数据与社保数据核查比对,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对象实行实名登记,将符合参保条件人员信息录入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实现了精确化管理。对负责征缴工作的各县(市)区、乡镇、村委会把贫困人口参保率纳入考核范围,要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保。2017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共201544人,全部参加2017年城乡居民医保。确保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扎紧织牢社会保险扶贫“兜底网”。
行唐县解家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明芹,因脑血管病多次住院治疗,总花费108026.87元,其中合规医疗费94563.01元,基本医保报销74690.41元。为了看病,刘老太拿出了压箱底的积蓄,当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到出院窗口结账时,发现自己仅仅需要支付一千多元就可以了。原来,疲于四处看病的刘老太还不知道,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石家庄市大力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水平,刘老太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之外,还可以享受到住院提高待遇报销9936.31元,大病保险提高待遇报销7841.04元,民政医疗救助1676.2元。各项合计报销达94143.96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达到了99%,大大减轻了刘老太的医疗负担。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自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政策以来,石家庄市人社局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政策,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实行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等倾斜性政策。在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大病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个人起付线降低50%。截至目前,石家庄市共提高待遇报销336163人次,涉及金额3741.15万元。其中有41548人次进入大病报销程序,报销金额达2124.32万元。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石家庄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比例已经达到95%以上,极大提高了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避免了因病返贫致贫的发生。
积极发挥人才智力撬动作用,广布致富加油站
有首民歌唱得好,樱桃好吃树难栽,当赞皇县王家庄村的村民们决定在村里搞樱桃种植时,就切身感受到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栽活致富樱桃树?石家庄市人社局积极发挥引智作用,邀请日本专家盐崎三郎先生到村里做指导,并定期为村里培训樱桃树种植的技术骨干,还给村里引进了富士苹果、南水梨、甜樱桃等知名品种,为287户精准扶贫户增收见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村民们纷纷说:“原来对种植樱桃实现增收致富信心不是那么足,总感到樱桃树不好伺候。外国专家定期来给我们培训,心里就有了底,以后我们也能成行家里手了。”
盐崎三郎先生是石家庄市开展日本花甲专家项目引进的专家教授,曾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盐崎三郎先生和王家庄村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扶贫要扶智”。今年以来,石家庄市人社局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有效发挥人才服务的功能,撬动贫困地区的发展。组织种植业、养殖业技术专家到贫困村定期开展智力定点服务活动,科学制定产业扶贫方案。同时,摸索贫困群众技能需求、培训意愿及贫困村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建立“致富产业是什么,贫困群众学什么,省市县专家就教什么”的技术培训新模式。
在赞皇县齐家庄村,市农科院专家袁瑞江带着他自主研发的青杂2号大葱品种来到村里,带领村民发展林下种植马铃薯和大葱间作,全村人均增收300多元。近年来,袁瑞江的团队带技术、带成果深入扶贫一线,带动落后农业转型,推动新型技术落地,累计推广新技术2200亩,新增经济效益达510万元。
在行唐县上滋洋村,为了脱贫致富,乡亲们在荒山坡地上种植了1000亩核桃树,由于缺乏果树栽培技术和管护知识,很多树只开花不结果。石家庄市人社局积极联系市果树站专家张力栓,到上滋洋村现场指导核桃树种植管理,并商定在麦收和秋季落叶前这两个核桃种植的关键期,定期到村里再进行现场指导。
目前,石家庄市已完成花甲专家项目5个,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20人次。积极组织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专家服务基层,共选派专家100余名,开展服务活动20多场次,培训指导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实现了专家的智力优势与广大贫困农村对技术对人才迫切需求的有效对接,受到贫困户的广泛好评。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人社部门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理应发挥大作用、做出大贡献,通过就业扶贫、社保兜底、智力下乡,努力让全市人民都能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石家庄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庆斩钉截铁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