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通过整合资产资源,用好扶持资金,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泾源县村集体累计收入1207万元。96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已有38个。今年,中央和宁夏扶持发展17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其中,已有6个项目投产运营,目前营收达到26.5万元。
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一村多业”发展格局
泾源县壮大社会化服务产业,实施饲草加工配送、垃圾清运填埋、煤炭储存销售、水利维修服务、苗木绿化服务等项目,形成五大特色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发展,该县构建起以股份合营、服务创收、自主经营、投资分红等为主的经营模式,并依托扶贫车间,围绕林草工程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村多业”产业发展格局。
“我县向辖区每个行政村提供30万元资金,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围绕发展产业解决就业,我县建立社会化服务经营模式,指导各村成立苗木绿化、饲草配送、垃圾清运等村集体性质的营运公司。针对发展前景好、受群众欢迎的项目,我县重点扶持。”泾源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县还积极推进‘两个带头人’(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育壮大脱贫致富带头人)工程,累计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120名。同时,先后选派1665名机关干部、96名第一书记驻村,帮助农村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另外,泾源县积极引进企业进村,创建优势产业扶贫车间。比如,六盘山镇什字村引进宁夏利康莱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以生产辣椒酱为主的扶贫车间,每年为村集体创收6万元以上,吸纳周边10个村10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泾河源镇泾光村引进宁夏腾筠源饮品有限公司,设立矿泉水厂,促进4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并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
建立扶贫车间使农村妇女变成熟练工人
近年来,泾源县各村级党组织发挥带头作用,开创“党支部+扶贫车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兴盛乡下金村召回致富带头人,创办服装加工厂。经过培训,65名农村妇女成了扶贫车间里的熟练工人。据统计,泾源县已有37个村通过“两个带头人”工程,建立扶贫车间,促进村民就近就业。
香水镇园子村建档立卡人员兰旭红和马红霞今年成功应聘上宁夏鹰鹏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纺织工。兰旭红今年37岁,曾和丈夫在新疆打工。后来,她回乡照顾老人孩子。
“我家里人多,开支比较大,一直想帮丈夫分担生活压力。”兰旭红说,“经过岗前培训,3个月后,我现在每月能挣2000元。”
马红霞也觉得这份工作适合她。“上下班时间比较固定,中午还可以回家给孩子做饭。如果家里有急事,还能临时请假。”
宁夏鹰鹏纺织服装有限公司2018年入村开设扶贫车间,主营业务为订单式加工校服、工服、外贸裤。截至目前,该公司吸纳周边村镇富余劳动力56人就业,熟练工每月平均工资达2500元至3000元,最高达到6000元。泾源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帮助该公司发布招聘简章和用工信息,同时还联合香水镇为其举办现场招聘会,解决用工荒问题。
整合闲置土地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
泾河源镇底沟村整合2000多亩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闲置地,种植黑果花楸、金丝黄菊和优质牧草,带动附近群众就业,并为村集体创收。新民乡先锋村整合苗木产业资源,建设千亩造型景松基地,农户以苗木入股的方式,增加收入。香水镇米岗村整合1500亩土地,成立玫瑰源花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实施“一枝花”项目,农户以土地入股,按收益分红。
根据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原则,泾源县多个村整合资金,培植产业链条,并通过清查、评估处置、登记、核实、公示、确认、上报等步骤,对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将资产量化折价入股经营主体,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黄花乡沙塘村建成蜂窝沟中华蜜蜂繁育中心,联合临近3个村建成10家养殖场,带动当地群众养殖蜜蜂。
截至目前,泾源县已将37个扶贫车间交由村集体管理。其中,投产运营的33个扶贫车间吸纳876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务工和村集体经济增收两不误。此外,泾源县加强项目规划,加大资产、资金、资源“三资”监管,从发展规划、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结对帮扶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扩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